央廣網(wǎng)北京5月24日消息 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如果你喜歡騎自行車出行,可能有過這樣的苦惱——和機動車擠在一條路上,被迫騎上人行道,通過復(fù)雜路口的時候感覺很不安全……昨天(23日),北京市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
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道路建設(shè)工程項目管理中心和北京交通發(fā)展研究院昨天介紹了北京市第一條自行車專用路建設(shè)的相關(guān)情況——它將在今年9月份開工建設(shè),明年6月底主體工程實施完畢。路的起點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的同城街和文華路交叉口,沿地鐵13號線北側(cè)綠地向西布設(shè),終點在海淀區(qū)的上地西路和后廠村路交叉口,全長一共6.5公里。其中5.5公里為新建的道路,其余為現(xiàn)有道路改造。
自行車專用路的規(guī)劃是在去年啟動,耗時一年完成,那么北京市的第一條自行車專用路為什么選了這個路線呢?北京交通發(fā)展研究院軌道交通所副所長王書靈介紹,回龍觀是北京比較大的居住區(qū),上地又是北京高新產(chǎn)業(yè)的一個聚集地,兩地之間的早晚高峰通勤需求量非常大。現(xiàn)在這兩地因為受到中間高速、鐵路,以及一些地面道路的阻隔,兩地交通基礎(chǔ)設(shè)施的連接并不方便,道路比較擁堵,軌道也存在限流,公交也比較慢。
2015年4月24日,北京市把這一天定為“北京自行車日”,提倡綠色出行,也呼吁市民借此強身健體。但是機動車的增多,使原有的自行車道被機動車擠占、甚至被當成停車位的情況十分嚴重。于是,第二年的“北京自行車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將治理300公里自行車道,編織一張便捷的自行車道網(wǎng),預(yù)計到2020年,北京五環(huán)內(nèi)的自行車道將達到3200公里,而這些自行車道也將明確路權(quán)。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了,北京滿大街都是自行車,也有自行車的專用道,那么這條自行車路和自行車道有什么區(qū)別?對此,長王書靈表示,這條路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專用”,也就是不允許機動車、電動自行車和行人進入,只允許自行車進入。
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都是自行車,為什么不讓電動的上這條自行車專用路呢?主要原因在于速度,這條路設(shè)計的最大時速不能超過每小時20公里,而目前電動自行車最大時速是每小時25公里。那么,在進入這條路時又如何區(qū)別誰是普通自行車,誰又是電動自行車?北京市路政局道路建設(shè)工程項目管理中心主任楊秀峰介紹:“不允許電動自行車進入,(入口)比較窄,人也就是40公分、50公分能過;像類似摩托的電動自行車根本過不去,可能需要輔以一些人工的管理措施。”
不過,騎電動自行車的人也不用擔(dān)心,自行車專用道修建的同時,沿途依然保留非機動車道,電動自行車可以分流到這條道上行駛。實際上,在國內(nèi),北京不是第一個建自行車專用路的城市,2016年,廈門就建成了空中自行車專用路,隨后又建了海上自行車專用路,去年1月底,這些自行車專用路開始全面使用,當?shù)厥忻駛儗@些路感覺如何?
市民1:沒有什么阻礙,騎得比較方便,平時通行或者上下班都很方便。
市民2:比較爽,也非常安全,因為它左邊和右邊都分開了。
市民3:標識很清楚,整個環(huán)境也很舒適,也不會很擁堵,騎行人也都挺文明的。
其實,國外的自行車專用路已經(jīng)相對成熟,荷蘭、德國、丹麥等國都有。其中,荷蘭和中國一樣,也有著“自行車王國”的稱號,不過,他們同時也有著最安全和便捷的自行車道。即使在最繁忙的街道,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都要分開;而為了防止剮蹭,甚至把停車位建在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兩者中間,作為一個屏障,這不僅讓騎自行車的人更安全,也讓機動車停車更方便。此外,為了防止因禮讓自行車而導(dǎo)致堵塞的情況發(fā)生,道路在轉(zhuǎn)彎交匯處還預(yù)留了一個停車等候空間,拐彎的自行車可以把車開上去耐心等候,而不用擔(dān)心被后邊的司機按喇叭催促。
在德國這個汽車誕生的國家,自行車的使用程度也毫不遜色。很多城市自行車道的顏色明顯不同于機動車道,像一條彩帶鑲嵌在道路兩邊。德國在2016年還開通了第一條5公里長的自行車專用高速公路,未來還將把自行車高速公路延伸到100公里。那么,未來自行車專用路有沒有必要成為城市的標配?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張?zhí)煳嫡J為,北京探索開設(shè)專用自行車路是一種有價值的探索,其最大的價值不在于這條路怎么樣,因為一條封閉的道路給交通格局的變化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主要在于人們重新探討城市出行的一種方式和比例。比如,隨著共享單車這種形式的出現(xiàn),將來城市交通比例當中,自行車會占越來越大的比例,或者說應(yīng)當占越來越大的比例。一條城市的干道,自行車所能占到的寬度實在“太可憐”。自行車的路權(quán)分配占到更多比例,讓整個城市道路有新的變化,才能適應(yīng)未來清潔、高效,節(jié)約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