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區(qū)深處的重慶城口縣龍?zhí)镟l(xiāng)倉房村,“與世隔絕”曾是它的代名詞。漢江支流仁河將茶坪山“切出”一道600多米深的“口子”,使距城口縣城不到七公里的倉房村交通閉塞,連騾馬都難通行。

  近些年,倉房村脫貧邁出了大步,一條條公路延伸進村、一棟棟新房拔地而起……散居在深山峽谷之間的村民也煥發(fā)出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熱情:“在扶貧路上,政府幫我們一把,我們自己也要有志氣,加油努力干。”

  在倉房村,教育落后一直是村民心中之痛!吧弦惠吶顺詨蛄藳]知識的苦,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讀書成才!

  王良興在村里名氣很大。最近幾年,王家三個娃先后考上重慶師范大學和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等高校,成為村里讀書“最得行”的家庭。但一個貧困家庭要供出3個大學生,要付出怎樣的辛酸,只有自己清楚。為了掙夠孩子的讀書錢,王良興曾以燒炭為業(yè)。

  “上山打窯、燒炭,要從9月份一直干到來年2月!蓖趿寂d說,一過10月,山上下雪,氣溫降到零下10多度,趟著齊腰深的雪還要拖著一捆捆柴連滾帶爬往前趕。其余的日子里,還要上山采中藥材……只要能掙錢,啥子事都干。

  “有時我想把心一橫,干脆讓娃娃出去打工算了。但看著他們苦巴巴想讀書的眼神,又舍不得了。只好不停給自己打氣:再難也不能耽誤了娃!”

  “讓娃讀書,苦上一陣子,好過一輩子”?恐议L苦干、學生苦讀、政府支持,這個偏遠的山鄉(xiāng)有了新的“精氣神”。龍?zhí)镟l(xiāng)政府提供的一組數(shù)字讓人印象深刻:1997年時倉房村出的大學生為0人、高中生5人、初中生19人,到了2017年,這三組數(shù)字已分別達到27人、46人、177人。倉房村正在變成“育人村”。

  “大山不能阻擋脫貧的夢想,擺脫貧困關(guān)鍵要‘智志雙扶’!痹诔强诳h,一項項扶智、扶志的創(chuàng)新舉措正在落地見效:每月定期舉行“脫貧故事會”,由自愿脫貧戶開展勵志宣講,并編印成圖文讀本、掛歷發(fā)放;組織扶貧巡回宣講團,用自己的故事、身邊的故事,宣揚一種理念:美好生活需要自己創(chuàng)造。

  蜿蜒曲折的環(huán)山公路旁,一幢幢或杏黃,或粉紅色的巴渝民居錯落有致;農(nóng)戶新居里,自來水、洗衣機、太陽能熱水器一應(yīng)俱全……走進城口縣蓼子鄉(xiāng)梨坪村,一幅整潔富裕的新農(nóng)村畫卷徐徐展開。

  這個曾經(jīng)的貧困村舊貌換新顏的背后,是一個個脫貧勵志故事在支撐。其中,村里的殘疾人貧困戶何澤平用一只手臂闖出了一片天地,在當?shù)貍鳛榧言挕?/p>

  48歲的何澤平因交通事故失去了一只手臂,他曾因此自暴自棄。2017年,他聽到同村的邱美培自力更生種植油菜花、開辦農(nóng)家樂,成為“自愿脫貧光榮戶”的故事后,受到很大觸動。他激動地對妻子說:“我也要發(fā)展產(chǎn)業(yè),做一個邱美培那樣的人!

  妻子擔心:“你身體不方便,怎么搞產(chǎn)業(yè)?”

  “人家能行,我一只手臂也能行。”何澤平眼中閃著堅定的光。此后何澤平和妻子種了17畝油菜,養(yǎng)了20多頭豬。由于只有一只手臂,何澤平干活時經(jīng)常摔倒,身上青一塊紫一塊,但他沒叫過一次苦。

  政府也及時幫扶,何澤平搞產(chǎn)業(yè)有補助,鄉(xiāng)干部還幫忙聯(lián)系了加工企業(yè),對他家產(chǎn)出的農(nóng)產(chǎn)品敞開收購,讓老何賣貨不愁銷路。

  一年下來,何澤平家的油菜籽和生豬,加上兒子外出務(wù)工,全家年收入達到10萬元。2018年,何澤平提交自愿脫貧申請書,成為一名“自愿脫貧光榮戶”,也成了脫貧宣講員。

  從“看不見”到“在身邊”,榜樣的力量在全縣不斷傳揚,“脫貧光榮”的氛圍日益濃厚。在城口縣,近四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村民爭當“自愿脫貧戶”,先后有450多戶貧困戶遞交“自愿不當貧困戶申請書”,要求摘掉“貧困帽”。(新華社記者李松、趙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