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在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分院的護理技能訓練室里,護理專業(yè)大學二年級的鎖效龍和兩位同學一起對病人模型進行生命體征檢測和模擬搶救,他們穿著整齊,神態(tài)緊張,爭分奪秒,仿佛置身于醫(yī)院搶救的真實現場。
他們正在積極備戰(zhàn)3月舉辦的安徽省護理技能大賽。鎖效龍作為近年來該校推選參賽的首個男生,也是開了歷史的“先河”。
“我喜歡這個職業(yè),家里有親戚是男護,在醫(yī)院我也被男護護理過,所以心理上比較適應,學習上也比較上心!辨i效龍對于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充滿憧憬。
此前,鎖效龍的兩位學長畢業(yè)后,進入合肥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集團工作,他們也成了全合肥市最早的兩位男護士。
從2005年起,合肥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集團開始招收男護士,到今年共有15人在崗,占全院護士總數的比例不到1%。全國的注冊護士中,男護士也是絕對的“少數派”。男護士成了護理行業(yè)的“稀缺資源”。不過,外人可能不知,因為性別的原因以及社會的偏見,從學習到工作再到生活,他們往往要頂住壓力,在尷尬與誤解中堅韌地成長。
每個男護士都要邁過那道“坎”
“在新生兒病房實習的時候,因為我是男護士,病人家長死活不讓我給孩子打針,家長的態(tài)度很明確,我也沒辦法。” 回憶起自己剛剛入行時的經歷,有合肥市“第一男護”之稱的李慎還是感慨不已。
后來帶教老師借口自己“眼花,看不清”,如果自己來打,病孩可能會“多挨幾針”,只能讓李慎來打,幫他“解了圍”。病孩家長這才“妥協”,李慎也順利打出了職業(yè)生涯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那一針”。
2004年,李慎從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畢業(yè),作為合肥市第一批從業(yè)的兩名男護士之一,他干護理行業(yè)已超過12年。
在社會傳統觀念中,“護理”這專業(yè)詞語總是與“溫柔”“細心”甚至“伺候”“服侍”關聯在一起。當一位男護士前來鋪床、吊水、打針,病人和家屬多少會有點不習慣,也“看不慣”。
從業(yè)這些年,李慎已經接受過很多“偏見”的目光,也度過了一段“難熬”的歲月,他經常笑著說,每一個男護都有一段自己的“血淚史”,都要邁過那道坎兒。
這一點,合肥濱湖醫(yī)院心外腦外科的張劍劍感觸格外深。在護士這一行,他干得“得心應手”,在2016年還獲得了發(fā)明專利,是一項在外科手術后用來保護患者頭部的專利。不過,談起剛來醫(yī)院的日子,他還是“記憶猶新”。
“要是女護士一針打不進去,也許病人不會說什么,但是男護士打針一次不成功,病人和家屬往往會投來異樣的眼光,那時候,心里真是壓力倍增!
2011年剛到醫(yī)院,張劍劍干的是護理工作中最基礎的活兒,打針、吊水是每天的“必修課”,身為男生,又增加了一層心理上的“考驗”。
在病區(qū)穿著白大褂,經常會被誤認為醫(yī)生。對此,張劍劍要耐心地解釋,一遍又一遍。當病人得知他是護士時,往往會十分詫異:“好好的小伙子,干什么護士!”“你是男護士,什么時候能轉為醫(yī)生?”
這么多年,病人和家屬換了一批又一批,問題卻幾乎沒變,張劍劍因此煩躁過無奈過,好在咬牙挺了過來,把這些“偏見”拋之腦后。
“多虧醫(yī)院領導同事對我的開導和安慰,讓我度過了那段時間,邁過了心里那道‘坎’。但是直到現在,還有一些家屬拒絕男護士為病人打針、吊水!
面對這些“揮之不去”的偏見,張劍劍總結出了自己的心得:自己本領要“硬”,內心要堅定,也就沒什么大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