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與成都的相遇,雖然只有短短5天,但對10歲的安徽男孩楊凱帆而言,卻是一次文化的碰撞與洗禮;氐胶戏屎螅靡皇住冻啥假x》記錄下了成都記憶,抒寫了自己對成都的愛意:“一首《成都賦》,聊表成都情”。
成都之行 愛上了這座文化之城
這首《成都賦》有數(shù)百字,一經(jīng)發(fā)布,不少網(wǎng)友都驚嘆不已,有人為小凱帆的文化涵養(yǎng)點贊,也有網(wǎng)友調侃:“想想自己的古文功底,還不及小學生,語文簡直白學了”。
8月29日,成都商報記者聯(lián)系上了遠在合肥的小凱帆,他告訴記者,8月21日,他與媽媽以及自己的小伙伴一同來到了成都,這也是他第一次與成都相遇!皨寢寧胰チ宋浜铎簟⒍鸥Σ萏、都江堰,還去看了大熊貓,也吃了火鍋”。
悠久的歷史,撲面而至的文化氛圍,讓小凱帆很是激動,“這座城的文化底蘊和生活氛圍,讓我不知不覺愛上了她”。他回憶,一路上看見了司機主動禮讓行人,也體會到了成都人給自己指路時的熱情。
表白成都 男孩寫下《成都賦》
成都之行結束后,小凱帆寫下一首《成都賦》,武侯祠、都江堰、杜甫草堂……那些與他有過邂逅的景點,都成了素材。
這是他首次嘗試文言文,“我覺得用文言文來寫,更能突出成都這座文化積淀深厚的城市的不同”。
在小凱帆的《成都賦》中,“商鋪櫛比”“垂名青史”“吊橋斜顫”等詞的運用與描述信手拈來,著實讓不少網(wǎng)友驚嘆。10歲的小凱帆如何理解其中的意境?為何能準確運用?他說,“小時候,爸爸媽媽就喜歡給我讀一些書,有時候聽到一些詞,我會問他們到底是什么意思,雖然他們也有解釋,但我并不能全部理解到,只是通過后來的閱讀,如果發(fā)現(xiàn)有相同的詞出現(xiàn),我會對比它們出現(xiàn)的語境,然后再慢慢學習并運用,而且我也很偏愛古代文學”。
行走教學 體驗比強迫來得好
兒子揮筆寫下的《成都賦》,在凱帆媽媽看來,有兒子自身知識的積累,也有文化底蘊與景色給兒子帶來的感觸!捌饺绽铮矊懺,我們不會過多干預他的想法,只是存在錯誤用法時,才對他進行指導”,凱帆媽媽告訴記者,這次小凱帆寫的文言文,家長并沒有修改,《成都賦》就是孩子對成都最真實的感受。
凱帆媽媽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首先是順應孩子的興趣,“他喜歡古生物、喜歡博物館,也喜歡文學,我們就會找相關的書籍給他讀,跟他多交流”。家長也很注意行走教學,“這是孩子閱歷的積累”。她說,成都之行的感動頗多,例如司機禮讓行人,給孩子留下了文明的記憶,“和專車司機聊天,得知他是地震的幸存者時,孩子第一次說出了對生命的敬畏。用所見所聞讓孩子感悟,這樣的方式比強迫他學習來得更好”。
對于小凱帆的《成都賦》,有著語文教學經(jīng)驗16年的成都市三十三中副校長陳曉靜表示,賦講究音韻、對仗,也講究鋪陳其事,對于一個10歲的孩子而言,已足見其開闊的歷史視野和奔騰的筆法。不過,賦是古代一種特殊文體,孩子還需進一步學習,方能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