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對于不少寒假在家的大學生來說,可能“一言難盡”。隨著假期伊始“母慈子孝”的“甜蜜期”淡去,如何與“矛盾”“善變”的父母和諧相處便成了不少學生“頭大”的事,甚至有大學生感嘆,“家應該;兀荒荛L待”。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吐槽,“我爸媽一會兒說你都大學生了,怎么還跟個孩子一樣?一會兒又說,在爸爸媽媽眼里你永遠是一個孩子……”不料,這引來眾多大學生的“附和”,直呼“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在如今95后大學生眼中,“矛盾爸媽”是種普遍存在。
“怎么還沒回來,都幾點了?!”這已經是王鈺淇今晚第五次接到媽媽的電話。
在沈陽某高校就讀的大三學生王鈺淇今年20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已經兩年零3個月,可是王鈺淇媽媽不管這些,只要王鈺淇跟朋友出去玩,一到晚上8點準時打電話催她回家,并每隔10分鐘催問一次進度。“看看我上車沒,走哪兒了,跟新聞聯(lián)播一樣準時。”朋友們見狀也索性勸她趕緊回家,這讓王鈺淇深感尷尬。
有一次,已上大一的張鑫雨準備自己出門買一些上學需要的東西,張鑫雨的媽媽堅持一同前去。張鑫雨覺得這種小事自己可以搞定便擺手拒絕,卻被媽媽一串話塞了回來,比如“再怎么大你也是我的孩子”“聽我的沒錯”“媽媽跟你一起去,還能給你把把關”,等等。
但有的父母“翻臉”有時比翻書還快。
“前一秒還說你永遠是寶寶的他們,很可能在下一秒就會說你已經這么大了,怎么還跟個孩子似的?”對此,王鈺淇說司空見慣,比如她的媽媽就常在嘮叨她“你都這么大了,還不會做飯,將來可怎么辦呀,還當自己是個小孩兒呢?”
大三學生王淼(化名)也感同身受,他的父母時常覺得跟孩子的交流太少,便讓他有什么事要多跟父母溝通,“別自己憋著”?烧娴鹊酵蹴蹈改附涣髯约河龅绞裁词虑闀r,換來的卻是一句,“你都這么大了,這點兒事還解決不了”。
類似的對話還有很多,比如說好的“你有什么事可以說出來爸媽一起參謀參謀”,等真說出變成了一頓罵,“你怎么這點承受力都沒有”“這么多年書讀哪里去了”“這點苦都吃不了”……不少95后大學生看來,自己在“矛盾父母”的眼中好像不論做什么都是錯的,失敗了仍笑呵呵就是沒心沒肺沒上進心,垂頭喪氣又是沒出息經不起挫折;父母批評時,說話是狡辯頂嘴,沉默又是抵抗。
如此一來,關于如何和父母溝通相處,王淼更懵了,仿佛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父母不理解你在說什么,你也不理解父母為什么這么說”。
這樣的家庭矛盾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也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越推越遠。關于自己“矛盾”的爸媽,有網友甚至感慨,“要不是因為這層血緣關系,單看性格和愛好,真的感覺和家人永遠永遠不可能成為朋友的那種……想好好交流實在是太難了吧,在家居然會感覺很孤獨”。還有網友無奈調侃,“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越說越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越談越崩”。
其實明明是關心的話,說出口卻變了味兒?王鈺淇媽媽自己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在她看來,孩子已經成年,應該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希望她能獨當一面,但自己卻還在擔心,“畢竟她經歷的事情少,會忍不住關心她的起居,吃的是否有營養(yǎng),身體是否健康,以及出去玩的時候是否安全,所以有時會不免多嘮叨幾句”。
可以說,前后矛盾的話折射著不少大學生父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有所成長、進步,能夠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學習,另一方面卻總放不下心來!耙磺锌此泼艿难哉Z,出發(fā)點其實都是血濃于水的親情。父母與孩子之間也許會存在一些代溝,但這代溝絕不會像東非大裂谷那般夸張!痹谏蜿枎煼洞髮W輔導員王政佳看來,“矛盾父母”歸根到底是父母與子女溝通方式的問題,
如今,95后大學生已經成年,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王政佳建議父母們,“多聽聽并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總高高在上,一味以命令的態(tài)度和口吻與孩子說話”。
不過,王政佳也給現(xiàn)下的大學生提了個醒兒,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不太懂得如何尊重父母,其實父母的社會經驗正是他們所缺少的,在不少事情上父母的建議是很重要的。
也許,平等交流才是父母子女和諧共處的“王道”。(實習生 陳玥彤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孫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