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老外不用考試上清華?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清華新政讓中國考生欲哭無淚》的帖子飽受關注。清華大學新頒布的國際學生(本科)招生簡章規(guī)定,從2017年起,所有具有申請資格的國際學生可以向清華大學遞交申請且不用進行筆試,而以往所有申請者都需先參加4~5個科目的考試而后再加試或面試。
針對網(wǎng)友“門檻過低”“對國內學生有失公平”的質疑,清華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實施本科國際學生的申請——審核制,“擴大了優(yōu)秀生源的申請范圍,實際上增大了申請者的競爭難度”,不能將其等同于“門檻降低”。網(wǎng)友的質疑,部分確是由于對申請制知之甚少,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之前的國際學生招考筆試難度低加之并不很高的申請人數(shù),容易讓人產(chǎn)生“門檻更低”的聯(lián)想,而近年多次爆出的“國際移民曲線高考”事件更是加劇了公眾焦慮。
在留學生的招錄中,內地高校借鑒國外大學的申請制做法實行招生改革,是融入國際競爭的選擇。在世界一流大學的評價體系中,有一個關鍵指標為攻讀學位的國際學生比例,這一數(shù)字的高低將直觀反映一所學校的國際競爭力和生源多樣化的狀況。相比許多世界一流大學20%的國際學生比例,清華目前5.8%的比例并不算高,因此“擠壓內地考生的錄取名額”的指責不妥。輿論要認識到大學招收留學生的重要意義,不能簡單認為,留學生占據(jù)了內地學生的錄取名額。
但無法回避的事實是,我國內地高校雖然在世界范圍大學排行榜上的排名逐年提高,卻未能轉化為招生吸引力。這就導致申請清華大學等國內名校的學生減少,無形中造成門檻一降再降。而這和是采取筆試入學,還是申請——審核制并沒有多大關系——如果申請者很少,就是按照統(tǒng)一筆試成績錄取,最終錄取的分數(shù)還是會很低。堅持招生標準以保證招生質量,還是降低招生標準以擴大留學生規(guī)模,正是清華等不少國內名校面臨的考驗。
有招生吸引力的一流大學,一定不是“論文大學”,而一定是重視人才培養(yǎng),有一流人才培養(yǎng)水平與能力的大學。不同于國外世界一流大學高度重視本科教學,我國正在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學校,更重視學術研究,教學往往被輕視。如果學生追求的是貨真價實的教育,如此辦學,勢必會對國際學生缺乏吸引力。
當前,我國已啟動“雙一流”建設,評價大學和學科是否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不能只看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必須重視大學能否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生源。何時申請進入我國內地的大學,與申請進入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學校的難度相當,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建成了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