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前大家跳起了草原舞
昨天晚上7時許,在南京市城中的中山南路上,一座座蒙古包前,燃起熊熊的篝火,一群穿著蒙古族服飾的蒙古族姑娘和小伙,在悠揚的馬頭琴聲中,跳起了舞蹈。在這個蒙古包群中,來了成吉思汗的守靈人,更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看熱鬧,其中就有一群40年前到過內(nèi)蒙古大草原的南京知青們。
成吉思汗的忠誠衛(wèi)士
虎背熊腰、系一條寬大的皮帶,著一身蒙古族服飾,來自鄂爾多斯市的巴音德格吉福,就是成吉思汗陵園的第39代守靈人,也是成吉思汗最忠誠的衛(wèi)士。對記者說起自己的祖先,阿巴掩飾不住自己的自豪。
阿巴說,他所屬的部落名叫達爾扈特,其祖先曾跟隨大汗東征西戰(zhàn),是成吉思汗最忠誠的將士。因此,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他們便決定守護大汗的陵墓,不被外人干擾。因此,在元朝時,這個獨特的部落就吃著“皇糧”,而隨著朝代的更替,歷代的王朝都給予了達爾扈特部特別的待遇。阿巴說,達爾扈特部落的后世代代守護著大汗的英靈,他們都受到當朝的供給,不需要耕種田地。如今,在成吉思汗的陵園里,守陵人也是由他們達爾扈特部中選出來的,作為政府工作人員,享受國家工資福利待遇,專門負責守護和祭祀。每到特定的日子,達爾扈特部人就按照上古傳下來的禮儀,組織專人進行祭祀。
最值得阿巴驕傲的是,他們?yōu)槌杉己谷计鸬拈L明燈,歷經(jīng)780多年沒有熄滅。阿巴說,以前有達爾扈特部落的族人日夜守護在大殿里邊值班,一直在為長明燈添油、點燈!凹幢闶恰扑呐f’時,長明燈轉(zhuǎn)移到族人家中,私下守護著,也一直沒有熄過!卑驼f。
南京知青情動蒙古包
在蒙古包里,記者見到一群聚會的中年人,他們盡情地聊著在內(nèi)蒙古時的生活,帶著南京鄉(xiāng)音的腔調(diào)中,不時還夾雜著蒙語。原來,57歲的王慶玲大姐就住在蒙古包附近,當時建蒙古包時,她就看到了,落成后,她特意召集了多名曾經(jīng)到內(nèi)蒙古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
王大姐告訴記者,她當時是南京第21中學的初二學生,1968年10月21日,17歲的她和另1079名16歲到21歲的南京知青坐上南京西站的專列,赴內(nèi)蒙古。走時還陽光明媚,溫暖如春,但到達大草原時,寒風刺骨,風沙滿天。王大姐在內(nèi)蒙古烏審旗,一直從事植樹造林防風沙的工作,直到1982年,她在回南京探親時,找到了對象,第二年才調(diào)回南京。
同樣,當時就讀南京第9中學高二的胡景南先生,到內(nèi)蒙古后分到了鄂托克旗,先是治了四年的風沙,后來當了10年的教師,和一起去的知青結(jié)婚后,調(diào)回了南京!爱敃r滿腦子都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去了后,大家驚呼,‘草原草原,你在哪里?牛啊羊啊,你在何方?’”胡先生告訴記者,那時草原風化得厲害,當時1080名南京知青到了內(nèi)蒙古后,不少人專門從事植樹造林工作,有的人至今仍然留在當?shù)貜氖逻@方面的工作。
天色暗了下來,蒙古包前擺上“馬尼紅”祭壇,燒起篝火,圍著篝火,伴著琴聲,來自內(nèi)蒙古草原的阿巴和同伴們唱阿跳埃他們還特別為記者表演了獨特的禮節(jié),向客人奉上哈達,倒上奶酒,端上烤全羊。在這樣溫暖的情調(diào)中,王慶玲在客人的邀請下,用蒙語唱起了《祝酒歌》,其開闊的音域,純正的蒙語口音,把蒙族主人也震驚了。(吳勝 陳廣宏 梅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