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到底有什么意義日前,全國中小學美育教育教學指導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周海宏教授來到“揚州講壇”,以《走進音樂的世界——兼談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為題,講述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我從小學習鋼琴。記得有一天,我學了一首曲子叫作《春江花月夜》,父親就問我:你給我講講,這首《春江花月夜》里,春、江、花、月、夜在哪里?結果,我答不出來,恨不得找條地縫鉆進去。

  音樂為什么這么難懂?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對音樂沒有入門。但其實,每個人都能夠參透音樂美學的原理。

  聲音有兩個基本屬性:一是沒有視覺性,所以不能直接傳達視覺形象;二是沒有語義性,所以不能直接傳達思想觀念。美術是視覺藝術,文學是語言藝術,音樂則是聽覺藝術。音樂不一定能聽出明確的概念性、視覺性內容,不一定非要用文學化、美術化的內容去解說音樂。音樂何須懂?你只要閉上眼睛,享受音樂之美,別想“懂”“不懂”的事。

  但是,音樂為什么會讓人浮想聯(lián)翩?比如,高音讓人感到?jīng)鏊鸵糇屓烁械匠翋。因為音樂作為聲音,能激發(fā)人的視覺、情緒、感受,也就是說,音樂讓人產(chǎn)生了“聯(lián)覺”現(xiàn)象。所謂“聯(lián)覺”現(xiàn)象,就是對一種感官的刺激作用觸發(fā)了另一種感覺。在日常生活中,“聯(lián)覺”現(xiàn)象是大量存在的,這是人皆共有的基本感覺。音樂審美,即是以聯(lián)覺為中間環(huán)節(jié)的一種審美活動。

  那么,什么時候聽得懂?什么時候又感覺聽不懂呢?如果聲音和腦海中的聯(lián)覺一直能夠準確持續(xù)穩(wěn)定地對應,那就聽得懂。而對應關系不明確、不穩(wěn)定,就會聽不懂。因為音樂不斷變化,所以人的聯(lián)覺不可能明確無誤。

  作曲家追求獨立、個性、自在的純音樂的審美價值,因此,作曲家的音樂不一定讓人聽得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專業(yè)人士在聲音的層面上感受藝術魅力,專注藝術本身。但音樂理解沒有標準答案,音樂能夠引起人們很寬泛的聯(lián)覺反應,擁有主觀性、模糊性、不確定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同一件作品,不同演奏家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的。“標準答案”的要求,限制了聽眾的審美想象。因為“聽不懂”,把一大批人擋在了藝術大門之外。然而事實上,人天生就是會欣賞音樂的。

  人有強烈的音樂審美需要,欣賞音樂只需要本能,所有人都這樣。而現(xiàn)在學校里的音樂課多是樂曲賞析,強調所謂的“標準答案”,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音樂是人最早產(chǎn)生的審美藝術。我們需要反省:我們與生俱來的音樂細胞到哪里去了?

  其實,審美教育的目的,是一個關于幸福體驗的話題。

  為什么有些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了,卻感受不到幸福指數(shù)的同步提升呢?因為缺少體驗幸福的能力。一個完善的人要想獲得一生的幸福,不僅要擁有獲得幸福的物質條件,還要擁有能體驗幸福感受的素質。

  現(xiàn)代教育開端的時候有四門基礎科目,即語文、數(shù)學、音樂、美術。后來,才有了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人有感性和理性兩大思維領域:理性是科學,這是用來征服世界的;感性是藝術,這是用來美化世界的。我們需要征服世界,而美化世界也同樣重要。一個人體驗幸福是需要素質的。感性素質低的人,對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要求,對臟、亂、差熟視無睹。他們不會享受生活,發(fā)現(xiàn)不了生活之美,因此也缺少感受幸福的能力。

  感性素質的差異,會產(chǎn)生價值觀的分歧。貧窮不一定沒有快樂的生活,富裕也不見得就有幸福人生。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是感性素質低會使人失去本來可能體驗到的幸福生活。我們需要音樂讓生活更美好,人類需要藝術讓世界更美好。

  此外,音樂是情緒管理、精神減壓的最佳手段,也是抒發(fā)情感、心靈慰藉的最佳渠道。生活中沒有音樂,就好像生活中沒有酒、沒有茶、沒有咖啡,沒有鮮花、綠草、藍天,甚至沒有陽光。所以,音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人類歷史的進程,就是創(chuàng)造美的歷史。音樂是改善聽覺環(huán)境的藝術,提高聽覺的幸福指數(shù),對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人的情緒可以直接影響人的健康。不能享受音樂的人生,是遺憾的人生。

  美育教育的關鍵期在童年,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都應該接受充分的音樂審美教育。希望音樂能夠成為人生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