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上海6月1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云 通訊員萬珊珊)《華東師大檔案館藏名人手札》近日編纂出版,“陟彼蘭臺,斯文在茲——檔案館藏名人手札展”同期展出。這部新鮮出爐的名人手札,具象呈現(xiàn)出了蔡元培、趙家璧、王伯群等近百位近現(xiàn)代名人的書法墨跡,傳遞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其典雅規(guī)制的傳統(tǒng)書信格式,不僅體現(xiàn)出師生、友朋、同仁乃至學宦往還之道等傳統(tǒng)禮儀,更讓“95后”的大學生們直呼“漲姿勢”。華東師大將學校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結集出版歷史名人手札,這在全國高校中尚屬首例。近年來,華東師大通過多種渠道,多管其下,打通校史育人的多重途徑,讓思政工作“活”起來。
發(fā)掘黨史,以經(jīng)典引領人
如何講好師大故事,尤其是講好華東師大的黨史經(jīng)典故事?學校近年來可謂是動足了腦筋,想盡了辦法,進行了諸多有益且富有成效的嘗試:一是發(fā)掘整理學校歷史上歷次黨代會史料。通過匯編史料,讓同學們能夠詳細了解學校黨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目標和任務。通過黨代會的參會人數(shù),數(shù)字化地了解學校黨員的增長幅度;通過歷屆黨代會的主題,洞悉學校不斷發(fā)展的宏大目標;通過展示歷屆黨代會確定的發(fā)展理念、發(fā)展戰(zhàn)略和建設目標等,深入了解學校在黨委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及取得的輝煌成績。二是編寫《中共華東師范大學黨史大事記》。這部近百萬字的黨史大事記,翔實地記錄了華東師大開展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歷程;記錄了學校黨委堅持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記錄了學校黨委領導學校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各項工作的成果;記錄了黨委加強和改善黨的自身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歷程。
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愛國與愛黨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具有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性。華東師大通過深挖檔案,整理黨史史料,講好黨史經(jīng)典故事,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提供了鮮活的案例素材。
編撰校史,以文脈滋養(yǎng)人
自2013年起,華東師大在推進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過程中,著力開辟“校史育人”的新方法,努力探索學生思政工作的新路徑。學校深入挖掘校史上豐富的人文道脈和文化積淀,編撰出版了“麗娃檔案”系列叢書,將“靜態(tài)的”檔案史料轉化為“動態(tài)的”育人資源,把“檔案庫”變成思政工作的“思想庫”。
2014年5月,華東師大先后編撰出版了《大夏大學編年事輯》《大夏文萃》《大夏大學:90年90人》,從歷史、人物、文化三個層面進行研究探索,深入解讀校史中所蘊含的科學、文化、教育等精神遺產(chǎn),建構出一個立體的校史研究譜系。這批校史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出學校歷史文化內涵,已經(jīng)成為了學校學生思政工作、校史育人的重要素材。此后,華東師大又陸續(xù)編撰出版了《光華大學編年事輯》《光華文萃》《光華大學:90年90人》《圣約翰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王伯群與大夏大學》《張壽鏞校長與光華大學》等精品校史書籍,累計達千萬字,規(guī)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可見一斑。
通過分贈教育學部、孟憲承書院、對外漢語學院等所屬圖書館、室,這批校史圖書已成為同學們日常爭相閱讀的圖書。以此為籍機,學校還通過經(jīng)常性邀請學生參加新書發(fā)布會、讀書座談會等形式,使校史知識得到了有效的傳播,一些“校史事件”也因此得以溯本清源,“美麗的誤會”也得以解開!胞愅迿n案”系列叢書為校史育人提供了鮮活教材,而前輩先賢們的治學精神與道德風骨,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食糧,深深影響了當下的青年學子。
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知之深 愛之切》一文中指出,“要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首先要了解家鄉(xiāng)。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做基礎。唯有對家鄉(xiāng)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睂τ诖髮W生而言,這個“家鄉(xiāng)”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大學、就是校史,高校校史、校訓是一部飽含文化密碼和精神特質的生動畫卷。校史對于學校的重要性,如同國史之于國家,是師生和校友重溫初心、寄托人文精神的心靈故鄉(xiāng)。湯濤還表示,華東師大校史文化蘊含著優(yōu)秀的文化精神,滲透著思想理念、道德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等,對當代青年學子具有啟迪、導向和形塑的作用,有較強的“立德樹人”的功能,對高校實現(xiàn)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義。
選修課程,以歷史影響人
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學代代師生經(jīng)歷時間的洗禮,共同創(chuàng)造和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華東師大堅持校史育人“權威講座——系統(tǒng)課程——專題座談”的聯(lián)動模式,收獲了良好的效果。
學校黨委書記上講臺為新生講校史,已經(jīng)成為了華東師大的一大傳統(tǒng)。早在三年前,華東師大黨委書記童世駿帶頭為新生開講校史“第一課”。其他校領導和老領導也結合自身實際為不同專業(yè)的新生講述師大的歷史文化和發(fā)展沿革。這一舉措,實現(xiàn)了每年近9000名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的全覆蓋,讓新生從邁入大學的第一步開始,就能夠了解和認識學校的大學精神,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我們不僅有求實創(chuàng)造、為人師表,還有自強不息、格致誠正。”“平常時節(jié)自信而低調、進取而從容,關鍵時刻卻挺身而出、義無反顧,這就是我們師大的氣質!薄靶nI導求學時的經(jīng)歷原來是這樣的,妥妥的學霸!薄叭A東師大是個很有人情味的學校,像個有愛的大家庭,師生會把前輩和校友的饋贈記在心里,聽到這些故事的時候感覺內心很溫暖。”一條條迅速更新的微信朋友圈,就是新生們對校領導校史課最好的肯定。如今,校領導集體開講校史,已成為華東師大校史育人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早在六年前,華東師大從課程建設入手,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設了全校范圍內正規(guī)的“校史文化解讀”公共選修課,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校史教育。為適應學生的選課需求,中山北路校區(qū)還特地調整了教室,增加了選課人數(shù)。開課至今,已有數(shù)千名學生選修了該課程。課上,通過深入解讀校史材料、觀看校史資料影片、校史館講解實踐等形式,使學生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學校的歷史,也增強了學生愛校榮校的意識和情感;課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正積極投入校史館講解志愿者的行列中,身體力行傳播校史,甚至還有學生專赴香港中文大學,探尋前身學校大夏大學香港分校的發(fā)展歷史。
華東師大檔案館、校史黨史辦公室專業(yè)研究人員則深入院系,走上講臺宣講校史黨史,并與院系結對子進行校史專題講座。在教育學部學生黨支部校園主題日“文脈麗娃,品讀師大”活動中,他們?yōu)?0多位學生支部書記和黨員解讀校史;在與心理學院黨支部共建過程中,他們還組織學院青年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參觀校史館;與中文系青年教師群體聯(lián)合開展新教師專題學習活動,研討學校歷史和高教發(fā)展史;與學生黨校、團校、學生社團開展有針對性的校史專題座談;等等。許多學生在聽完講座后紛紛為學校的前輩先賢和辦學底蘊深感自豪,也對自己如何傳承師大歷史、有意義地度過大學生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策展校史,以故事感染人
圍繞時事熱點,把握時代脈搏,創(chuàng)意策劃校史主題展覽。在探索校史育人的路徑中,華東師大通過生動直觀的主題展示,構建良好的校史文化生態(tài),從而重塑和營造歷史的厚重感、親近感,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以強有力的引導,產(chǎn)生強烈的心靈共鳴。
在首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為紀念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同胞,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國家意識,緬懷師生前輩在抗戰(zhàn)中可歌可泣、英勇奮戰(zhàn)的壯舉,華東師大利用首次發(fā)掘并公布的檔案史料,制作了主題為《以勝利之名的紀念:抗戰(zhàn)中的大夏與光華》的檔案圖片展,對大學生們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大型巡回展覽“勿忘 前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暨滬西抗戰(zhàn)史料展”中,通過稀見的歷史影像、歷史照片和地圖、證書、貨幣、書刊等抗戰(zhàn)時期的原初實物,展示出大夏大學三次內遷、在炮火硝煙中堅持辦學、師生參加抗戰(zhàn)的英勇史事。
在華東師大老校長、著名教育家劉佛年百年誕辰之際,學校還舉辦了“紀念劉佛年百年誕辰圖片展和檔案實物展”,從“共產(chǎn)黨人劉佛年”“校長劉佛年”“教育學家劉佛年”等5個方面展現(xiàn)了一代師表劉佛年,給大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弘揚家族家風傳統(tǒng),傳承校風學風文脈,華東師大舉辦了《父子學人的家風傳承》主題展覽,精心挑選了張壽鏞、張芝聯(lián)父子,錢基博、錢鐘書父子,魯繼曾、魯平父子,王伯群、王德輔父子,趙家璧、趙修義父子,褚紹唐、褚君浩父子等華東師大及其前身大學6組父子學人,展示家風家訓。在時代的變遷中,優(yōu)良的家風傳承始終是家族傳承乃至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而父子學人并肩求索、蜚聲學界的傳奇故事也震撼了前來觀展的大學生們。
此外,華東師大還推出了《我在檔案中找到他/她》專題展,以真實的人物事跡、原初的照片,講述了周有光與張允和、陳汝惠與李荷珍等五對卓越的校友伉儷從校園牽手到攜手并肩的傳奇人生。通過講述他們的校園故事,更深入地闡釋出“愛在華師大”的意義。不少學生觀展后表示,以前覺得“愛在華師大”只有旖旎浪漫,現(xiàn)在真正明白了師大之愛是對國家、社會和人生的“大愛”。
多管其下,以情懷溫暖人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進入新媒體傳播2.0時代,將校史文化與社交媒體、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相互結合,能給校史文化帶來疊加甚至裂變的傳播效應!比A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認為,新媒體的全景觀、全連接和零距離的特征,促使我們的校史文化傳播既要站在戰(zhàn)略高度實現(xiàn)“以大學生為中心”的觀念轉變,又要集師生之智,推進O2O互動模式。因此,結合當下,華東師大借助新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新校史黨史傳播方式,讓校史育人進頭腦、入人心。
一是借助微博微信,有的放矢!尔愅抻洃洠喝A東師大口述實錄》出版后,通過微信推送《麗娃記憶口述檔案第二輯出版,這些照片你一定沒見過!》,配合留言進行免費贈書活動。在吸納一大批粉絲的同時,又增強了傳播的粘合度。
二是策劃創(chuàng)意動畫,演繹校史。華東師大創(chuàng)意策劃以學校前身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校史故事為原型的動畫短片,以幽默生趣的動畫語言,道說了當年上海灘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的前世今生,點擊量累計已超100萬次。
三是記錄夢想檔案,收藏學子夢想。為展現(xiàn)大學生的中國夢和青春夢,記錄和保存一個時代的夢想檔案,華東師大舉辦了“美源坊杯?我敢我夢想”視頻征集大賽,學校檔案館收藏了全部參賽作品。此后在畢業(yè)生“夢想驛站”活動中,800多位畢業(yè)生將自己的十年規(guī)劃及大學四年感想記錄下來,“封存”至檔案館,增進大家對母校的情感。
四是以校史館為平臺,廣泛招募學生志愿講解員。通過選拔并由校史專題系列培訓,學生志愿講解員已經(jīng)成為華東師大校史館接待解說的中堅力量。既親身參與傳播學校歷史,又接受了語言能力的強化鍛煉,可謂開辟出“打思政”工作的新陣地。
五是以歷史建筑和景觀文化涵養(yǎng)人。華東師大聯(lián)合SMG打造了《愿于麗娃河畔愛得隨波逐流》,協(xié)助上?平屉娪爸破瑥S攝制“老建筑——大夏大學”,挖掘校園經(jīng)典景觀、建筑背后的內涵,在上海電視臺和新媒體平臺推出后深受好評,并有大學生留言“麗娃河的故事屬于每個人”。
此外,華東師大還策劃了“檔案尋根,接力夢想:500份畢業(yè)證尋找主人”的活動,在申城乃至全國都引起了較大反響。學校曾發(fā)掘出1937-1949年間的500份學校前身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未領取的畢業(yè)證書,用檔案幫助500位校友圓跨世紀的大學畢業(yè)夢。有學生曾深有感觸地說:“網(wǎng)絡上經(jīng)常看到很多冷漠的社會現(xiàn)象,想不到學校這么關心老校友,這么有情懷,‘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學校的這個活動,給了我們滿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