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4月21日消息(記者周洪 通訊員蔣駿 肖鑫)4月20日,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志文,收到一位來自河北衡水患者家屬的微信:“張主任,我母親從上海四院康復出院已一個月,我們真不敢想像她現(xiàn)在恢復得像以前一樣健步自如、神采奕奕。我代表全家感謝您和您的醫(yī)護團隊!”

  據(jù)了解,52歲的潘女士是河北衡水市景縣人,因雙下肢無力、不能行走、癱瘓在床兩個多月。曾在當?shù)蒯t(yī)院就醫(yī),被誤認為是“腰椎間盤突出”,因此治療效果不佳,且癥狀日漸加重,最后竟癱瘓在床。

  一次偶然的機會,潘女士從病友得知,北京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四醫(yī)學中心神經外科張志文教授是治療這方面疾病的專家。他曾就職于原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四醫(yī)學中心神經外科。先后2次國家公派赴日本京都大學腦神經外科和日本國立循環(huán)器病中心腦血管外科留學四年。擔任中國醫(yī)藥教育協(xié)會神經外科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損傷與修復分會副主任委員等學術任職,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等成果7項。

  于是,抱著一線希望,潘女士家屬慕名聯(lián)系了已從北京調往上海四院工作的張志文主任。2月底,他們一家驅車來到上海。

  張志文首先對潘女士進行了詳細體檢,初步判斷病變應該是位于脊椎胸段,進一步的脊椎核磁共振檢查也證實了張教授判斷。但是由于病程較長,潘女士生長在胸八水平椎管內的腫瘤與周圍粘連、鈣化明顯、脊髓嚴重受壓,受壓節(jié)段脊髓被腫瘤推擠、壓扁,手術難度很大,稍有不慎造成脊髓損傷,就會導致徹底截癱等嚴重并發(fā)癥。而且胸段椎管內的腫瘤術前定位難,如病變部位定位不準確,潘女士就不得不承受更大的手術創(chuàng)傷。同時,她還合并慢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為麻醉和患者術后恢復增加了難度。

  神經外科醫(yī)療團隊在張志文帶領下,積極完善術前檢查和準備,組織多學科會診,聯(lián)合呼吸科、麻醉科、康復科制定了術前術后肺部管理、康復方案,并在術前在放射科對腫瘤所在體表投影做了影像學的精準定位。

  為了降低潘女士手術創(chuàng)傷,張教授在切開皮膚、打開椎板后,全程在顯微鏡下進行性手術,切開硬脊膜后發(fā)現(xiàn)、腫瘤幾乎占滿所在椎管節(jié)段,脊髓受壓變形如紙板一樣扁薄并被推向椎管一側,由于腫瘤質地堅韌、鈣化,需要先在腫瘤內分塊切除腫瘤、待縮小腫瘤體積后再進一步分離腫瘤與受壓脊髓的界面。顯微鏡下的熟練手術操作,不但成功完全切除了腫瘤,而且成功避免了原本已嚴重受壓受損的脊髓出現(xiàn)新的損傷。

  整個手術切除腫瘤的全過程,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術后第二天,潘女士雙下肢肌力即明顯恢復,一周時可下床站立并在他人保護下慢步行走,術后十二天出院時已可獨立步行。

  張志文主任介紹,脊膜瘤是生長于脊柱椎管內、脊髓外硬脊膜下的良性腫瘤。其發(fā)病原因不明、生長緩慢,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待腫瘤逐漸長大、壓迫相應節(jié)段脊髓后,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慢性進行性脊髓壓迫癥狀,導致受壓平面以下的肢體運動、感覺、反射、括約。ù笮”悖┕δ苷系K等,脊髓核磁共振檢查可明確診斷,一旦發(fā)現(xiàn)應該盡早到神經外科就診并手術切除腫瘤。

  張志文說,上海四院神經外科,人員梯隊完備、醫(yī)療設備齊全、?萍夹g精湛、綜合力量雄厚。作為上海市腦卒中預防和救治服務體系成員以及腦血管病診療中心(卒中中心),在顯微鏡/內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腦血管病、顱內腫瘤、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癥等疾病方面,具有豐富的診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