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來清華開講:對待藏族文化 是去想象還是去觀察?
2016-11-09 10:58:00 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
中國西藏網(wǎng)訊 11月7日晚,作家阿來在清華大學舉辦了一場題為“想象還是觀察——談談當下流行藏族文化觀”的講座。講座中,阿來深度剖析了“藏文化熱潮”出現(xiàn)的原因,就怎樣客觀、理性地看待藏族文化發(fā)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講座后,阿來針對“年輕一代藏族知識分子應如何對待本民族文化發(fā)展”接受了中國西藏網(wǎng)的專訪。
△圖為作家阿來在清華舉行講座
西藏不應是一個“形容詞”
阿來認為,對于西藏和藏族文化的研究自古有之。在出現(xiàn)“藏族熱潮”之前,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大都出于學術界,因此相對客觀、理性。直到80年代末,人們物質欲望開始得到滿足,社會也變得相對復雜。這是以“想象”烏托邦代替一個“實體”西藏的時代背景。從此,西藏從“名詞”變成了 “形容詞”,這個詞等同于圣潔、神秘、純凈。人們更愿意選擇性地去看待西藏,因為這樣可以滿足自身的想象,并從藏族文化中找尋自己缺失的那部分人性。
文化宗教不能想象
阿來認為,藏族文化特點之一就是與宗教緊密相連。宗教是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與藏族社會的政治文化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對待文化宗教不能持一種過度浪漫的心態(tài),而應嚴肅對待,“因為這關系到一個民族的認同感,容不得只憑想象去判斷”。
縱觀阿來的文學作品,他試圖將一個真實的藏族世界呈現(xiàn)給讀者。這種呈現(xiàn),有詩歌中對藏地大美河山的歌詠,也有小說中對藏族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
△圖為講座后阿來為讀者簽名
不以民族差異減弱“法的精神”
對于“怎樣看待民族融合過程中,應用文化倫理還是法律制度對行為進行約束”這一問題,阿來這樣回答:“我有許多在民族地區(qū)工作的朋友,他們從長期的基層工作中得到一個共識——不能以文化和地域的差異,減弱執(zhí)法力度。”阿來認為,文化倫理是“道”,而制度法律是“理”。“理”是一個短期內(nèi)有效應對復雜問題的方法,因此要維護法律的尊嚴,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文化倫理這個“道”,可以通過較長一個時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人類社會行為進行規(guī)范。
用理性思維沖破“想象”
就藏族文化怎樣自處、怎樣與人類文明交互發(fā)展,作為藏族作家的阿來這樣說:“因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藏族保證了文化上的完整性!钡鳛椴刈,他認為只保持這種完整性是不夠的,而應去分享人類社會最先進的文明成果。歷史上的藏族知識分子,大都是佛教徒或僧人,他們書寫的文化中有太多的宿命論。但這一代年輕的藏族知識分子 “比任何一個時期接受現(xiàn)代教育都多,是有條件用現(xiàn)代的眼光、理性的思維觀察藏族文化的。”阿來希望,藏族青年一代能在這個最好的時代,用一個客觀的視角,傳承、弘揚和發(fā)展藏族文化。
阿來,四川省馬爾康縣人,作家、詩人,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xié)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無黨派代表人士。代表作有《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等。(中國西藏網(wǎng) 文、圖/宋家麗)
編輯:張穎
關鍵詞:阿來;清華;藏族文化
在活動現(xiàn)場,阿來說,自己不會參與《三只蟲草》的電影制作。小說中主要表述了小學生桑吉采挖蟲草以換取百科全書的經(jīng)歷,生動塑造了一個少年純真無邪、堅韌頑強的可貴品性,見微知著地折射出人與自然及環(huán)境保護等主題。
2015-12-10 09:59:00
2000年,阿來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41歲的他成為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得獎者及首位得獎藏族作家。2009年3月,阿來當選為四川省作協(xié)主席。
2015-08-20 15:21:00
今年4月,寶應老板阿來(化名)因做生意需要資金,經(jīng)人介紹,通過電話聯(lián)系辦理“高額信用卡 ”,結果,信用卡沒辦到,銀行卡內(nèi)的9.9萬元不翼而飛。目前,該團伙其中一名“馬仔”被寶應檢察院批準逮捕,另一名“馬仔”被取保候審,向某等4人被南京警方刑事拘留。
2015-07-02 13:00:54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wǎng)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