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0日消息(記者李偉民)據中國鄉(xiāng)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睂Α班l(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來說,青年同樣十分重要。
兩會期間,許多基層代表也呼吁,要提高待遇,完善政策,抓緊把青年人留在農村,農村農業(yè)才能持續(xù)發(fā)展。
李偉民:來自山東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廣營說了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自己從1989年開始做村支書,如今已經30年過去了。當年意氣風發(fā)的、全村歷史上第四個高中生,變成了一頭白發(fā),略有駝背的老者。當年村里人連電話都沒有,他已經買了大哥大、傳呼機,可謂新潮,F在,添加微信好友時,張廣營代表緩慢地操作,自言自語:不行了,跟不上時代了,手機這東西,不會用了。
歲數大了,他想找個年輕人接替自己。但是找不到。他說,有能力的人都離開了農村,定居城市。留在村里的,能力多少欠缺一些。村支書的工作,后繼無人。張廣營有個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年輕人能夠搶著給他這個村支書提意見,搶著要當村干部,為村民做事。
鄉(xiāng)村振興,不止一個代表談到,要人才先行。全國人大代表郭素萍說,農業(yè)技術普及是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但是現在年輕的技術推廣人員不夠。全國人大代表代表楊瑩在海南開展玫瑰種植,青年勞動力不足已經讓她坦言“擔憂”。全國人大代表代表林水棲覺得,農村產業(yè)規(guī)劃、設計,必須有專門的人來做。但是,目前來看,并不樂觀。全國人大代表代表溫金玲的農業(yè)產業(yè)園同樣缺少年輕的力量。
當然,不能否認,對更好的生活的追求,是每個人的合理權利。留在農村,扎根農村,對年輕一代來說確實有很多現實的困難。經濟收入的減少,生活條件的不便利,未來上升空間的模糊……這些都需要相應的政策加緊制定和出臺來改善。激情不能長久持續(xù),投身基層也不能義氣用事。農村必須能吸引年輕人,留住年輕人。
其實前面我提到的每一位感慨農村年輕人少的代表,都提了關于加強農村青年待遇的建議。但是,這些代表歲數都不小了,他們雖然熱愛農村,投身農業(yè),可歲月不饒人。希望有更多的青年能夠關注“三農”,投身其中,更希望相關的政策能夠早日落實,給年輕人一個安穩(wěn)的明天,也讓這些奮斗拼搏的一輩子的“三農”老前輩們,能夠安心地交班,好好歇一歇。
[責任編輯:孔明 王肖軍]